10月1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相关部门及地方有关负责人介绍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的情况。

“总的来看,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首批40条授权事项中,22条已经正式落地,取得实质进展,其他18条事项正在有序推进。”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说。具体而言,可总结为四个“一批”:

一批重要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顺利推进。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审批权、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审发权、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设立和撤销权、占用林地省级审核权等权限陆续下放到位。

一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率先实行非竞争性、竞争性双轨制科研投入机制,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的使用权;试行地下空间分层设权,形成配置更精准、调节更灵活的空间资源配置机制;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先行先试,深圳证券交易所恢复了主板发行功能,主板与中小板合并正式实施,等等。

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方案和举措积极实施。包括率先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率先推进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率先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等“三线一单”管控体系等。

一批重要的实践创新成果和制度创新成果不断形成。例如,深圳率先制定了经济特区数据条例,这是我国数据领域首部基础性、综合性的立法;深圳推出全国首部个人破产法规。

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的示范效应正逐步显现。截至目前,深圳前海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64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达65项。深圳国资国企综合改革第一批试验成果正向全国推广。

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一年来,深圳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截至9月底,全市商事主体超过370万户,同比增长7.2%。“特别是在通关便利化方面,深圳推出便利通关‘新29条’措施,大力推行‘湾区组合港’,实现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报关成本降低30%。”深圳市市长覃伟中说。

科技部副部长邵新宇说,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一年来,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迈上新台阶。截至2020年,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8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5万家,有8家企业入选世界500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7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35%,成为深圳第一支柱产业与主要经济增长点。

深圳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2020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超1300亿元,占GDP比重达4.93%,位居全国前列;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02万件,占全国的1/3,连续17年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

经过40多年的高速发展,深圳面临着城市治理承压明显、发展空间不足等诸多挑战。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庄少勤介绍,通过改革,深圳基本形成了以流量空间为增长点的城市更新发展新模式,初步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的市场化配置资源新模式,初步形成了以数字化时空平台为基础的空间开发保护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新模式。自然资源部今年审查同意了深圳市15项自然资源领域的改革实施方案,重点针对盘活存量空间,探索一条城市有机更新的新路子,鼓励深圳进行探索。

开展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形成有力支撑。

“深圳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在深圳开展综合改革试点,率先完善各方面制度,构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有利于增强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核心引擎功能。”赵辰昕说。

开展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有利于以规则衔接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发展。

赵辰昕表示,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推动三地的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比如,在跨境司法协作方面,深圳探索完善国际法律服务和协作机制,建立泛亚太地区破产重整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

开展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有力推动了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创新发展。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都是粤港澳合作的重要平台。在首批授权事项中,28个事项在前海先行先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国际人才服务工作站等也都在前海落户。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15日 06 版)

关键词: